贺新郎 竹逸斋中紫牡丹枯而复生为填此词
日暖莺声细。喜亭亭、依然玉琢,吴宫小字。暂别红尘刚一载,还傍画楼珠砌。
却又斗、新兴鬟髻。多少桃腮和杏脸,算旧人、远胜新人丽。
论族望,雒阳魏。
看花漫忆当年事。记人名、一般颜色,几般才艺。自被子规催去急,零落娇香满地。
拚舞榭、为伊长闭。若使紫台真再返,笑鸿都、枉用骖鸾计。
花凝笑,又含睇。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紫牡丹花枯萎后又重新开放的惊喜,通过花儿的"复活"寄托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叹和对往事的怀念。
上阕(前半部分)用拟人手法写花: 1. 开头用"日暖莺声细"营造温暖氛围,暗示春天万物复苏。 2. 把紫牡丹比作亭亭玉立的美人,说它像吴宫里的美女一样精致。"暂别红尘"是说花去年枯萎了,今年又在画楼旁重新开放。 3. "新兴鬟髻"写新开的花朵像时髦的发髻,但作者认为还是这株"旧人"比新花更美,用"雒阳魏"(古代名门望族)比喻它的高贵血统。
下阕(后半部分)转入抒情: 1. 由看花联想到往事,想起当年的人和花一样,各有各的才貌风采。 2. "子规催去急"指杜鹃啼春,暗喻时光流逝,曾经凋零的花瓣铺满地面,让人伤感。 3. 但作者宁愿为这株花关闭舞榭(表示专情等待),如今它真的回来了,笑那些费尽心思求仙的人("鸿都骖鸾"典故)还不如等花自然开放。 4. 结尾"花凝笑,又含睇"生动描写花朵似笑非笑、含情脉脉的神态,把花完全人格化了。
全词妙在: - 将花开花落比作美人离去归来 - 通过花事写人事,表达对美好事物失而复得的欣喜 - 语言清新自然,把常见的"花谢花开"写出新意 - 最后定格在花朵娇羞的神态,余韵悠长
就像我们看见去年枯死的植物突然发芽时那种惊喜,作者把这种心情写得既优雅又深情。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