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广惠禅寺二首

旧时月过女墙头,风雨摧颓废不修。
地老天荒无处问,松声滩响替人愁。
祥刑使者来何暮,吊古诗篇清更幽。
收拾江山入怀袖,却归讲席进鸿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古寺庙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慨。

第一句“旧时月过女墙头”,诗人用月光来代表过去,暗示了古寺的古老和岁月的流逝。这里的“女墙头”指的是寺庙的城墙,而月亮越过城墙头,似乎也在提醒人们时光已逝。

第二句“风雨摧颓废不修”,这里描绘的是寺庙在风雨中逐渐衰败的样子,暗示了寺庙被废弃已久未被修缮,给人一种荒凉、破败的感觉。

第三句“地老天荒无处问”,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说连天地都已老去,人们无处诉说寺庙的现状,增加了诗歌的沧桑感。

第四句“松声滩响替人愁”,诗人用自然的声音——松涛和水流声,来替代人的情感,说明人们心中充满了对古寺衰败的悲伤。

第五句“祥刑使者来何暮”,这句转入对庙宇被某位官吏探访的描述。这里的“祥刑使者”是指公平执法的官员,给人一种希望和期待的感觉,但“来何暮”又让人觉得这位官员的到来晚了,错过了许多。

第六句“吊古诗篇清更幽”,诗人感怀古寺,写下了清幽的诗篇,这既是诗人对古寺的深情,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

最后两句“收拾江山入怀袖,却归讲席进鸿畴”,这里形容诗人将古寺的美景收入心中,并回到讲堂继续他的讲学之路。这既是对古寺美景的珍惜,也是诗人继续他的学问追求的表达。

整首诗通过描绘古寺的衰败和诗人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继续追求知识的决心。

马之纯

婺州东阳人,字师文,号野亭。孝宗隆兴元年进士。知徽州比较务。受知张栻,潜心经籍,究极六经诸子百家,人称茂陵先生。宁宗庆元间主管江东转运司文字。有《尚书中庸论语说》、《周礼随释》、《左传类编》、《纪事编年》及诗文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