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恩师林艾轩的深情追忆,通过平实的语言传递出对师长的敬仰与思念。
首联"履斋早岁及朱门,末后通家得艾轩"用自述口吻开篇:我年轻时曾求学于朱门(代指显赫学府),但直到晚年才真正与林艾轩先生成为知交。这里"通家"指两家交情深厚,暗示师生情谊已超越普通关系。
颔联"德义远从王父父,典刑愧忝外孙孙"运用巧妙的重复修辞:先生的道德风范承袭自祖辈先贤(王父父指祖父辈),而我作为后学虽继承其学问(典刑指规范法则),却自愧只能算个不够格的"外孙孙"。这种三代人的比喻,既显传承脉络,又含谦卑之意。
颈联"世无前辈吾安仰,师有传人道始尊"是全诗警句:当世上再无德高望重的长者(前辈),我们该仰望谁?唯有师长培育出传承者(传人),学问之道才真正值得尊崇。道出教育传承的核心价值。
尾联"欲问先生游历处,庭前老树或能言"以景结情:若想了解先生的生平足迹,或许庭院古树能诉说往事。这个拟人化的结尾余韵悠长,老树成为记忆的见证者,比直接抒情更显含蓄动人。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用"老树能言"这样的生活化意象,将尊师重道的情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通过"祖孙三代"的比喻链条,展现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最后落在庭院老树这个静默的见证者身上,让厚重的师道情怀有了轻盈的落脚点。
方公权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道立,或作立道,号石岩。方蒙仲子。度宗咸淳元年进士。历黄州教授、太常寺主簿以归。端宗景炎间兴化被元兵攻占,见元帅责以大义,帅为降礼。入元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