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尧生侍御属题万松深处卷子

入山恨不深,入林恨不密。苟非达人者,此事殆难必。

去年在京师,恣意寻松栝。一访仁慈寺,数过法源刹。

当时有所咏,出语极哀裂。知音或先觉,果尔国不活。

吾曹当饿死,避世未为洁。流离携短卷,俯仰愧明哲。

云间松层层,屋顶山齾齾。世外多此境,不去定何说?

君今曷自题,遣意向幽绝。梦中闻松涛,洒然解烦热。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以及在乱世中无法逃避现实的矛盾心情。

开头四句直白地说:我多希望能躲进深山密林啊!但如果不是真正看透世事的人,这种愿望很难实现。这里用"恨不深""恨不密"的强烈语气,凸显了作者对隐居的渴望。

接下来回忆去年在京城时,作者到处寻找松树("松栝"指松树),经常去仁慈寺、法源寺这些地方。当时写的诗都很悲凉,似乎预感到了国家将亡的危机。"知音或先觉"是说懂他的人可能也预感到了,结果国家真的危在旦夕。

"吾曹当饿死"六句是转折:我们这些人就算饿死,现在逃避现实也不算清高。带着这幅《万松深处》画卷流离失所,面对明达之人实在惭愧。虽然画中有层层松林、巍峨山峰,这样的世外桃源很多,但我不去隐居又能说什么呢?

最后四句是对友人说:你现在自己题诗在这幅画上,把心意寄托在幽静绝俗的意境中。连梦中听到松涛声,都能让人顿时感到清凉解忧。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矛盾心理:既向往松林深处的隐逸生活,又觉得在国家危亡时逃避是可耻的。画中的"万松深处"成了一个精神寄托,让他在乱世中暂时获得心灵慰藉。语言直白却情感深沉,把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隐逸理想之间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郑孝胥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人。工诗,擅书法,为诗坛“同光体”宣导者之一。著有《海藏楼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