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不寐有感

清霜黄叶碧云天,世事终难如月圆。
自我生涯知进退,由人辞色辨愚贤。
渐安槐国风流梦,久废灯窗秋水篇。
露重沾衣同寂寞,此心归处似寒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中秋夜难以入眠时的复杂心境,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的结合,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清醒的处世态度。

前两句用"清霜黄叶碧云天"的秋景,暗示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诗人观察到月亮虽圆,但世事却难圆满,这种对比凸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中间四句展现了诗人的处世哲学:懂得审时度势(知进退),能通过他人言行辨别贤愚,逐渐安于平凡生活(槐国梦指短暂虚幻的富贵),但同时也荒废了曾经的文学追求(秋水篇代指高雅文章)。这种矛盾心理非常真实,反映了成年人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

最后两句最动人:夜深露重时,诗人感到衣襟湿冷,内心也如寒渊般孤寂。"归处"二字既指物理上的归宿,也暗喻心灵归宿,表达了一种找不到精神家园的迷茫。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中秋明月反衬人生缺憾,在承认现实局限的同时,仍保持清醒的认知。那种"看透生活却依然热爱生活"的态度,让现代读者也能产生共鸣。诗中"知进退""辨愚贤"等句,对职场中人也很有启发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