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鲤鱼
疾风横驱万里昏,云烟荡薄海水浑。
神鱼出波作人立,跋刺直上洪涛翻。
目光仰射天门赤,大鱼小鱼俱辟易。
东津已空鳣鲔群,南溟忽失鲸鲵宅。
就中变化安可驯,头角岞𡿃鬐鬣真。
吁嗟乎叶公一去龙种绝,三十六鳞空入神。
神鱼出波作人立,跋刺直上洪涛翻。
目光仰射天门赤,大鱼小鱼俱辟易。
东津已空鳣鲔群,南溟忽失鲸鲵宅。
就中变化安可驯,头角岞𡿃鬐鬣真。
吁嗟乎叶公一去龙种绝,三十六鳞空入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神勇鲤鱼在狂风巨浪中腾跃的壮观场景,充满奇幻色彩和力量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画面感十足的鲤鱼跃龙门
开篇用"疾风""昏天""翻滚的海水"营造出暴风雨般的环境,突然一条鲤鱼像人一样直立跃出水面("神鱼作人立"),把大鱼小鱼都吓得退避("辟易"就是吓得躲开)。诗人用"跋刺"(拟声词)形容它冲破浪花的声响,鱼眼反射的红光甚至照亮了天门,极具视觉冲击力。
2. 暗藏的人生隐喻
鲤鱼在这里被神化成能改变水域格局的存在("东津已空""南溟忽失"),它头角峥嵘、鳞片闪亮,暗喻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跃龙门"改变命运。但结尾笔锋一转,借用"叶公好龙"的典故(叶公嘴上爱龙,真龙来了却被吓跑),讽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表面追捧实则压制,真正的"龙种"(人才)已难觅踪迹。
3. 艺术手法精妙
全诗像快镜头般充满动感:先用环境渲染压抑感(前两句),再用"神鱼"打破沉闷(中间六句),最后突然收束到现实批判(末两句)。特别是"三十六鳞"这个细节(传说鲤鱼有36片闪光鳞),把神话传说与现实感慨完美融合,让普通的鱼跃场景有了史诗般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