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寺塔
江光一线回秋原,萦络城郭西南偏。
天风峭峭拂衣立,铃语巍巍泥我前。
我挟酒怀并诗抱,选胜例必跻其颠。
金陵币月苦幽窘,当楼夜夜佛花鬘。
拥护吉祥杖阿育,报谢敢遴脚力悭。
盘纡䆗窱历层级,砉然透荡天宇轩。
高云一片掠眼过,寒灶嘘嘘上晚烟。
独有晴霞拂不落,蜺标倒注鸡鸣山。
同行为我溯建寘,基根胚胎赤乌年。
亦越齐梁迤宋元,经营振刷相新鲜。
增高直欲青云千,可怜太祖黄金钱。
金钱抛掷成远眺,草树人家入望圆。
岂惟匹练亘吴门,绚以昙珠红欲然。
却顾已消龙虎气,摩空剩有雕鹫盘。
风声愈急铃语厉,登登筑步穷追攀。
寄语诸天贳我顽,南来相窥缘亦艰。
回翔惜同飞鸟下,半余红日衔崖边。
天风峭峭拂衣立,铃语巍巍泥我前。
我挟酒怀并诗抱,选胜例必跻其颠。
金陵币月苦幽窘,当楼夜夜佛花鬘。
拥护吉祥杖阿育,报谢敢遴脚力悭。
盘纡䆗窱历层级,砉然透荡天宇轩。
高云一片掠眼过,寒灶嘘嘘上晚烟。
独有晴霞拂不落,蜺标倒注鸡鸣山。
同行为我溯建寘,基根胚胎赤乌年。
亦越齐梁迤宋元,经营振刷相新鲜。
增高直欲青云千,可怜太祖黄金钱。
金钱抛掷成远眺,草树人家入望圆。
岂惟匹练亘吴门,绚以昙珠红欲然。
却顾已消龙虎气,摩空剩有雕鹫盘。
风声愈急铃语厉,登登筑步穷追攀。
寄语诸天贳我顽,南来相窥缘亦艰。
回翔惜同飞鸟下,半余红日衔崖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报恩寺塔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壮阔的景色和深沉的历史感慨。
开篇写景:诗人站在塔上,看到江面如一条细线蜿蜒在秋天的原野上,城墙在西南方向延伸。天风猛烈,吹动衣襟,塔铃在风中叮当作响,仿佛在挽留诗人。这里通过江光、秋风、铃声等意象,营造出开阔又略带苍凉的氛围。
登高抒怀:诗人带着酒和诗兴登塔,在金陵(南京)困居多日,终于能一展胸怀。他提到阿育王(佛教护法)保佑吉祥,自己不敢吝惜脚力,坚持登高。这里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性格和对自由的向往。
塔上远眺:诗人细致描写登塔过程,穿过幽深的阶梯,突然豁然开朗,仿佛置身天际。高云掠过,远处炊烟袅袅,晚霞映照鸡鸣山,景色壮美。这里用"砉然透荡"形容视野突然开阔的震撼感。
历史追忆:同行的朋友讲述报恩寺塔的历史,从三国东吴(赤乌年号)到齐梁、宋元,历代修建,塔越建越高。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抛钱祈福,如今只能远眺,看到树木人家和如练的吴地风景。这里穿插历史典故,增添厚重感。
感慨今昔:诗人回望时,昔日的帝王之气(龙虎气)已消散,只剩猛禽盘旋。风铃声中,诗人坚持攀登,自嘲顽皮,感叹南来之缘不易。最后夕阳西下,诗人像飞鸟一样依依不舍地离开。这里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淡淡感伤。
全诗以登高为主线,将壮丽景色、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怀巧妙融合,语言生动形象,既有"寒灶嘘嘘上晚烟"的生活气息,又有"增高直欲青云千"的夸张豪迈,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