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教女学绣有感
忆昔十三馀,倚床初学绣。
不解春恼人,惟谱花含蔻。
十五弄琼箫,柳絮吹粘袖。
挈伴试秋千,芳草花阴逗。
十六画蛾眉,蛾眉春欲瘦。
春风二十年,脉脉空长昼。
流光几度新,晓梦还如旧。
落尽蔷薇花,正是愁时候。
不解春恼人,惟谱花含蔻。
十五弄琼箫,柳絮吹粘袖。
挈伴试秋千,芳草花阴逗。
十六画蛾眉,蛾眉春欲瘦。
春风二十年,脉脉空长昼。
流光几度新,晓梦还如旧。
落尽蔷薇花,正是愁时候。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母亲回忆女儿成长历程为主线,通过四个年龄段的典型画面,展现了少女从天真到多愁的蜕变过程。
开头用"十三岁学绣花"的温馨画面,突出小女孩的单纯可爱——她还不懂春愁,只会绣含苞待放的花朵。十五岁吹箫时柳絮沾袖的细节,和伙伴荡秋千的活泼场景,生动呈现了少女的灵动俏皮。
到十六岁画眉时,笔调突然变得忧郁。"春欲瘦"的巧妙比喻,暗示少女开始有了心事。最后四句是情感爆发点:二十年春风般的青春转瞬即逝,回忆往事的母亲看着凋谢的蔷薇,与正值愁绪年华的女儿形成时空呼应。
全诗像一组逐渐褪色的老照片:从明快的绣花、吹箫场景,过渡到带着轻愁的画眉特写,最后定格在蔷薇凋零的伤感画面。这种用具体物品(绣绷、琼箫、眉笔、蔷薇)记录成长的方式,比直接抒情更打动人心。最妙的是结尾没有明说谁在愁,让母女两代人的情感在时空中自然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