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冬至祭肉未给因叙其事

去年至日犹从俗,今年至日曾无肉。
食无脔炙情勿伤,祭不毛血贫太酷。
起与妇谋宜早计,我典春衫君前髻。
但得豚肩略揜豆,敢事三牲共日祭。
妇将捩发犹忸尼,请君凭几听致词。
所闻奉祀贵戾洁,诚果不立丰何为。
自为君为今有年,君家俭千相流传。
以其所养昔固尔,称所丰俭今宜然。
况闻隆杀古有制,礼贵视时成恺悌。
顺成八蜡乃得通,圣治功成方飨帝。
方今大礼曾未充,仓廪不与昔日同。
无财无田不可祭,子有笾豆那能丰。
且求远去酌行潦,在野不应嫌薄少。
待得故乡兵马空,共买羔羊荐清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穷书生在冬至祭祖时没钱买肉的辛酸故事,用夫妻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普通人在贫困中坚守传统礼节的挣扎。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敢事三牲共日祭")是现状描写。去年冬至还能凑合着按习俗祭祀,今年却连肉都买不起了。虽然安慰自己"没有肉祭祖也不会太伤心",但贫穷的现实还是让他难受。于是和妻子商量:要不我把春衣典当,你把首饰卖了,好歹买块猪腿肉简单祭祀?

第二部分("妇将捩发犹忸尼"到"子有笾豆那能丰")是妻子的智慧回应。妻子边整理头发边反驳:祭祀贵在心诚,不是看排场。你家祖传的节俭家风,量力而行才是真孝顺。古代礼仪也讲究根据收成调整规格,如今天灾人祸粮仓空虚,何必强求丰盛祭品?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是妥协方案。夫妻最终决定用野外清水代替酒,用简单祭品完成仪式。并期待战乱平息后,再买羔羊美酒好好祭祖。这种"穷讲究"的背后,既是对传统的敬畏,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是真实感——通过"典春衫""卖首饰"的细节,我们能看到古代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窘迫;而妻子那套"心诚重于形式"的道理,既体现了民间智慧,也暗示了礼仪习俗在现实压力下的变通。最后把希望寄托在"故乡兵马空"(战乱结束),更道出了乱世百姓的共同心愿。

王洋

(1087—1154)宋楚州山阳人,字元渤。王资深子。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初诏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守起居舍人,擢知制诰。十年以权发遣吉州换邵武军。洪皓使金归,人无敢过其居,洋独与往来,为人诬告与闻洪皓欺世飞语,以直徽猷阁出知饶州。寓居信州,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善诗文,其诗极意镂刻,文章以温雅见长。有《东牟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