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敞写给友人任幼直的一首怀旧之作,通过回忆过去共事的场景,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前四句是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当年在皇家藏书阁(金匮)与众多才俊共事,大家坐在相连的榻上讨论学问,就像春风中赏花品药般惬意。有人像老子(苦县是老子故乡)那样专注著书,也有人像在甘泉宫主持祭祀的官员那样庄重严谨。这里用典故描绘了当年精英荟萃、各展所长的盛况。
后四句转到现实境遇:如今自己像被拴住的马一样困在平凡之地,只能惆怅地望着大雁飞向远方的树梢。但诗人并不完全悲观,他说:难道当代真的没有知音吗?其实在人群中,偶尔还是会遇到能听懂我琴声(指心声)的人。最后两句既带着孤独感,又透露出对知音相遇的期待。
全诗通过"皇家藏书阁"与"拴马阶前"的对比,展现了人生境遇的变化。诗人用"飞鸿"象征自由与远方,用"鼓琴"暗喻心声,在怀旧中寄托了对精神共鸣的渴望。最打动人的是那份既坦然接受现实,又始终怀抱希望的态度,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今相通的人生况味。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