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陵道中

理枻风雨伺,一榻百愁寄。
行役苦留连,坚忍独嘘泪。
乱去十余年,生聚尚童稚。
修垣成芜丛,稻畦变邮置。
况乃海东头,官盐属有司。
煮盐烧烟青,蝇利翅可聚。
三岁潮不至,倏来何赑屃。
直捣范公堤,还卤不毛地。
河鱼等烹鲜,田蟹亦骨醉。
筑堡备潮汐,古人劳远意。
大蛇趋其颠,昂颅待人饲。
临窟气欲腥,攀崖指已坠。
死水与死蛇,梃刃理勿二。
天地莽嗟吁,鬼神纷憔悴。
上河颇有秋,翼翼禾垂穗。
淫淫冻雨缠,秋阳何时晒。
昔称全盛日,东南反者濞。
隋屠玄感后,攻战互终始。
繁华不在野,灾异恒满志。
荒疫踵干戈,谅复关人事。
把酒问苍冥,涕泗忽淹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饱经战乱和自然灾害摧残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愤懑。

开篇写诗人冒着风雨行船,独自在旅舍中愁绪万千。他感叹十多年战乱后,活下来的多是孩童,曾经的良田变成了驿站,暗示社会凋敝。接着描写海边盐民的悲惨生活:他们靠煮盐为生,利润微薄如蝇头小利。三年没有潮水,突然来势汹汹冲垮堤坝,让土地变成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鱼蟹都被咸水腌死,暗喻百姓如同被烹煮的鱼蟹般痛苦。

诗中用"大蛇"象征灾难,它盘踞高处等待吞噬生命,靠近就能闻到血腥味。诗人将死水和死蛇比作刀剑,说明自然灾害和战乱同样致命。他质问天地鬼神:为何让百姓如此憔悴?眼看庄稼即将丰收,却遇上连绵阴雨,暗喻百姓始终逃不过苦难。

最后诗人反思历史:即便是盛世,东南也曾发生叛乱。隋朝大屠杀后,战乱从未停止。繁华不属于百姓,灾异却总如期而至。荒年、瘟疫和战争接踵而来,这难道不是人祸吗?结尾诗人举杯问天,不禁泪流满面,表达了对苍天不公的控诉和对百姓苦难的悲悯。

全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风雨、潮水、大蛇)和历史典故,将自然灾害与人间苦难紧密联系,揭示了战乱和苛政才是百姓痛苦的根源。诗人用"鱼蟹被腌"这样贴切的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人民的绝望处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