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江州琵琶亭

坐上骚人虽有咏(《实退录》卷三作泪),江边寡妇不难欺。
若使王涯闻此曲,织罗应过赏花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江州琵琶亭的景色,实则暗含辛辣讽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前两句):
诗人用对比手法描写琵琶亭前的场景——亭子里坐着风雅的文人正在吟诗作赋("骚人"指文人),而江边真实的贫苦寡妇却无人问津。"不难欺"三字很妙,既说寡妇容易被人欺负,也暗指文人诗作对民间疾苦的视而不见。

第二层(后两句):
用历史典故深化批判。王涯是唐朝宰相,曾因欣赏牡丹花时突发叛乱被杀。诗人假设:如果让王涯听到寡妇的悲苦("此曲"代指民间疾苦),他应该会把用来赏花的精力拿去帮助百姓。"织罗"原指编织罗网,这里比喻编织救助之网。

全诗亮点:
1. 用"寡妇"与"骚人"的对比,戳穿文人风雅背后的冷漠
2. "织罗应过赏花诗"堪称金句,把救助百姓比作比赏花写诗更重要的事
3. 借古讽今,表面写唐朝,实则批评当时社会对底层苦难的漠视

本质上,这是首披着怀古诗外衣的社会批判诗,提醒人们:真正的诗意不在亭台楼阁的吟咏,而在体察民间疾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