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永哀辞
圣门际天而不可径兮,子聚粮以疾趋。
古文熄而哇郑兮,子独追而雅诸。
众皆赏其襮而遗其里兮,知全者不在予。
仕者谓赣民之嚚兮,不啻沬邦之夫。
何子之仁以莅兮,若膝下之乳雏。
予惟子之观兮,则未知封屋之迂。
沐猴豸而罔腼兮,子发上而衡盱。
舍己躁进而谓子躁进兮,宜不曰沽名之非愚。
世切齿于彼之晚霣兮,流涕于子之不晚殂。
庸知天之不子祉兮,不厚彼之辜。
惟师友之恩纪兮,一饭而九其吁。
天不予棐而夺予朋兮,半其济而亡舻。
决汝汉而东之兮,曾足为予泪之馀。
若子之死而不死兮,不亦名星日而骨幽墟。
古文熄而哇郑兮,子独追而雅诸。
众皆赏其襮而遗其里兮,知全者不在予。
仕者谓赣民之嚚兮,不啻沬邦之夫。
何子之仁以莅兮,若膝下之乳雏。
予惟子之观兮,则未知封屋之迂。
沐猴豸而罔腼兮,子发上而衡盱。
舍己躁进而谓子躁进兮,宜不曰沽名之非愚。
世切齿于彼之晚霣兮,流涕于子之不晚殂。
庸知天之不子祉兮,不厚彼之辜。
惟师友之恩纪兮,一饭而九其吁。
天不予棐而夺予朋兮,半其济而亡舻。
决汝汉而东之兮,曾足为予泪之馀。
若子之死而不死兮,不亦名星日而骨幽墟。
现代解析
这首《黄世永哀辞》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深情之作,用现代语言来理解,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1. 开篇的遗憾与赞美
诗人说,通往圣贤的道路("圣门")看似高不可攀,但黄世永却像带着干粮全力奔跑的人,努力追寻。当时社会流行浮华文风("哇郑"指低俗文风),唯独他坚持高雅的古文传统。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逝者的与众不同——别人只在乎表面,他却追求内在的完整。
2. 为官仁爱的形象
别人抱怨赣州百姓难管教,但黄世永对待百姓却像母亲哺育婴儿般温柔。这里用"膝下乳雏"的比喻,生动展现他的亲民。而诗人自嘲看不懂官场规则("封屋之迂"指迂腐的官僚做派),更反衬出逝者的清廉正直。
3. 对世俗的讽刺
诗中讽刺那些像猴子戴官帽("沐猴豸")却不知羞耻的官僚,他们自己急功近利,反而指责黄世永"躁进"(急于求名)。诗人尖锐反问:如果追求好名声是愚蠢,那这些虚伪的人算什么?这里暗含对官场颠倒黑白的愤怒。
4. 命运不公的悲叹
世人痛恨的坏人活得久("晚霣"),而黄世永这样的好人却早逝("不晚殂")。诗人质问天道:为何不给好人福报?用"半济亡舻"(渡河到一半丢了船)比喻自己失去挚友的茫然无措,情感冲击力极强。
5. 不朽的精神
结尾升华主题:虽然肉体埋葬在幽暗的坟墓("骨幽墟"),但黄世永的精神会像日月星辰般永恒("名星日")。这种生死观的表达,让哀伤中透出力量。
全诗精髓:
通过对比(世俗vs高尚)、比喻(乳雏、渡船)、反讽等手法,诗人既痛斥了官场腐败,又塑造了一位仁爱儒雅的清官形象。最动人处在于双重情感:对世道不公的愤怒,与对友人早逝的锥心之痛交织,最终升华为"精神不朽"的信念,让悼念超越个人情感,具有社会批判意义。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