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雨中旅人思乡的凄凉画面,同时融入了历史人物的悲情故事,情感深沉而富有感染力。
前四句像电影镜头一样展开:黄陵庙下的潇湘水边,西风带来寒意,大雨倾盆。鹧鸪鸟(古人认为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叫到声音嘶哑,可谁会在意路上行人思念家乡的痛苦呢?这里用风雨、鹧鸪等意象,把游子在恶劣天气中赶路的孤独无助生动呈现。
后四句转入历史联想:提到柳宗元(柳州司马)被贬却坚持理想,贾谊(长沙太傅)壮志未酬的往事。那些记载着舜帝故事的斑竹(传说舜妃泪洒成斑)和古籍还在,但像舜这样的贤君再也唤不回来了。这里借古喻今,表面写历史人物,实则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当代再难遇到重视人才的明君。
全诗妙在双线交织:明写风雨中赶路的现代行人,暗写被埋没的古代贤士。两种"归不得"的惆怅相互映照:游子回不了家,贤才回不到朝廷。最后"万古重华呼不归"的感叹,把个人愁绪升华到了历史的高度,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无奈。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