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纂墓碑

家有占冢碑,近自田家获。
藏之五六年,未甚见省录。
古苔侵文理,封结殆莫识。
偶然嗟其穷,一一为磨剔。
始若漫无文,细寻适可读。
文云晋江纂,长夜垂兹刻。
贞石殊不用,块然但埏埴。
合葬无别铭,背面书反覆。
一字不涉华,本枝记明白。
二父遂兼书,于逌乃宗嫡。
考诸晋史篇,真是小出入。
字画亦险劲,然不类镌斲。
汉魏尚丰碑,兹独何褊迫。
岂时丁丧乱,不暇如品式。
于时义熙季,处次实庚戌。
五胡剖中原,典午窜南极。
苟简理宜尔,宁诒不孝责。
审订既照然,疑去喜自适。
历年七百余,瞥尔驹过隙。
名节苟不传,埃化先瓦石。
寘兹当眼前,用代铭几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发现并清理一块古墓碑的过程,通过对碑文的解读,表达了对古人生活的感慨和对逝去岁月的思考。

1. 发现墓碑
作者在家中的藏书里发现了一块墓碑,这块墓碑被尘封了五六年,没有被太多人注意。随着时间的流转,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上面长满了绿色的苔藓。

2. 清理碑文
作者在感叹古物的不易保存后,决定清理碑文。他小心翼翼地打磨,一点点地恢复碑文的清晰度。

3. 解读碑文
经过清理,作者发现了碑文的内容:这是关于晋江纂的墓碑。碑文简朴,没有复杂的装饰,只是简单地记录了两代人的名字,表明是父亲和儿子的合葬墓。

4. 考证碑文内容
作者查阅了历史文献,发现碑文中的信息虽然与历史记载有小的出入,但总体还是准确的。虽然碑文中的字体遒劲有力,但显然不是专业的刻工雕刻的。

5. 时代背景
作者推断,这块墓碑可能是东晋时期的作品,当时正值战乱频繁,社会环境艰难,人们可能没有条件按照严格的规格制作墓碑。

6. 感慨与启示
作者感叹,即使名节能够流传,时间的流逝也会让它们如同过隙之驹般快速消失。因此,保存这样的历史遗迹,显得尤为重要。这块碑文的存在,就像是一份铭刻在桌上的历史见证,提醒后代不忘先人的功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一块墓碑的发现和解读,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保存历史遗迹重要性的思考。

孙起卿

孙起卿,吴郡(今江苏吴县)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事见《吴郡志》卷二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