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清晨上朝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仕途的感慨,也有对自我的反思。
前四句写景:天还没亮,官员就整理好衣冠去上朝。五更时分(凌晨3-5点),随从已备好马车准备出发。这时长乐宫的钟声还在回荡,星星渐渐隐去,月亮挂在宫殿的飞檐上。这些描写生动展现了古代官员披星戴月上朝的辛苦。
后四句抒情:诗人自谦才能不足,就像翅膀不够强壮的鸟,难以像白鹭那样展翅高飞。虽然身处高位("鸿枢府"指重要官署),但内心更向往像海鸥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后感叹自己头发比官署里的树更早变白,暗示为官不易,身心俱疲。
全诗通过对比"振鹭"与"群鸥"的意象,表达了仕途抱负与内心向往的矛盾。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一句,用头发早白这个细节,道出了为官者的辛酸与无奈。诗人没有直接抱怨,而是用细腻的观察和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他复杂的心境。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