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林隐逸

家住双旌久不回,一瓢江上独倾怀。
篝灯坐听风林雨,繐帐閒荒药径苔。
西州别后羊昙泣,楚泽春深宋玉哀。
我欲持觞酹芳草,夕阳何处是泉台。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表达哀伤和怀念之情的挽诗,用以缅怀一位名叫林隐逸的人。下面我会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为你分析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首先,诗的开篇两句“家住双旌久不回,一瓢江上独倾怀”,描绘了林隐逸长时间离家在外,可能是在外地任职或者游历,而他在江边孤独地饮酒,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这里的“一瓢江上”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他的孤寂和落寞。

接下来,“篝灯坐听风林雨,繐帐閒荒药径苔”,进一步描绘了林隐逸的生活场景。夜晚点灯静坐,聆听风吹林雨的声音,显示出他的宁静和淡泊。而“繐帐閒荒药径苔”则透露出他生活的荒凉和寂寞,可能是他居住的地方久无人至,一片荒凉。

然后,“西州别后羊昙泣,楚泽春深宋玉哀”,用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林隐逸的深深怀念和哀伤之情。西州、羊昙、楚泽、宋玉等词语都是借用了历史上的典故,表达出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悲痛和怀念。

最后,“我欲持觞酹芳草,夕阳何处是泉台”,诗人想要举杯祭奠逝去的友人,却不知道该去何处寻找他的墓地。这里透露出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无尽怀念和不舍之情。“夕阳何处是泉台”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无常和无常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林隐逸的生活场景和他与作者之间的情感纽带,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哀伤之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诗歌的魅力。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