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读近时人诗有咏潇湘八景者辄用效颦以消馀暇 其三 平沙落雁

骆驼水枯圆露觜,橘洲霜清平似砥。
衡阳回侣羽翮疲,接翅连群飞复止。
洞庭波阔菰米稀,弋人夜榜机心微。
平明又为稻粱谋,来看行迹空嗟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大雁南飞的生动画面,通过四个层次展现了候鸟的生存状态:

1. 环境铺垫(前两句) 用"骆驼鼻孔般的露水干涸"、"橘子洲结霜后平坦如磨刀石"这样形象的比喻,勾勒出湖南秋冬之交的典型景象,为雁群出场铺设了干燥清冷的自然舞台。

2. 雁群动态(中间四句) 生动刻画了从衡阳飞来的大雁群:它们翅膀疲惫却保持整齐队形,时飞时停。通过"洞庭湖面宽广但食物稀少"、"捕鸟人夜间划船却少有收获"的细节,暗示生存环境的不易。

3. 生存智慧(后两句) 黎明时分雁群又启程觅食,留下的人类只能望着它们飞过的痕迹感叹。这里用"稻粱谋"双关语,既指大雁觅食,也暗喻人类为生计奔波。

全诗通过雁群的迁徙,展现了自然界生存的艰辛与坚韧。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将动物行为拟人化,使读者能感受到:无论是大雁还是人类,都在为生存而努力,而大雁团结协作、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反而让汲汲营营的人类感到惭愧。诗中"露觜""砥"等精准的比喻,让抽象的自然现象变得可感可触,体现了诗人细致的观察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