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感春和覃孝方 其二》描绘了一幅春日山间的浪漫画卷,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动人。
开篇"春山二三月,东风桐始花"直接点明时间地点——早春的山间,东风吹拂下梧桐初绽。这里用"始"字特别精妙,既写出春天的新鲜感,又暗示着故事刚刚开始。
中间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先聚焦梧桐花丛中的鸟巢("么凤穴"),再拉远到花下站着的美人。接着用"风软"写春风温柔,仿佛传来吴地软语;"溪香"则让人联想到美人浣纱时,纱衣带着越地的清香。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江南春日特有的柔美氛围。
最后两句"相思寄红豆,相望隔青霞"突然转折,道出相思之苦。红豆象征思念,而"青霞"既指实际的山间云雾,也暗喻现实的阻隔。从前面欢快的春景突然转入惆怅的相思,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
全诗最妙处在于:明明写春天,实则写情思;看似描绘风景,实则在诉说心事。诗人用明媚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思念,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那份欲说还休的深情。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