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之洞联

回翔中外,为词臣虽匡刘弗如,为畺臣虽陶庾弗如,为辅臣虽丙魏弗如,以一身砥柱狂流,方冀济斯世、康斯民,数钜典酌古准今,温公从洛中来,未竟厥志;
坐镇东南,任粤督值法越之变,任江督值辽韩之变,任鄂督值津京之变,洎去岁宫车晚驾,实能决大疑、定大计,卌余年感恩知己,和仲为天下恸,并哭其私。

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用大白话来解读,就是在深情追念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一生功绩和人格魅力。

上联说的是张之洞的为官能力:
1. 他当过翰林(词臣)、地方大员(疆臣)、军机大臣(辅臣),虽然谦虚地说自己比不上古代名臣(匡衡、刘向等),但实际上他像中流砥柱一样,在动荡的晚清力挽狂澜。
2. 他效法宋代司马光(温公)的改革精神,想通过推行新政(如办洋务、兴教育)来救国救民,可惜壮志未酬。

下联讲他的关键历史贡献:
1. 他先后在广东、两江、湖广当总督时,每次都碰上重大危机(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但都稳住了局面。
2. 去年光绪皇帝去世时(宫车晚驾),他作为老臣主持大局,做出了关键决策。
3. 作者说自己受张之洞知遇之恩四十多年,现在像苏轼(和仲)悼念恩师欧阳修那样,既为国家失去栋梁而悲,也为失去知己而痛。

全联最打动人心的两点:
1. 用"虽...不如"的排比句式,表面谦虚实则凸显张之洞全能型政治家的形象。
2. 把个人情感(哭其私)与国家大义(为天下恸)结合,让挽联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人情味。就像今天我们说某位老干部"既是国家功臣,也是我的恩师",这种双重情感很容易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