萚石詹事招同覃溪学士白华侍读习庵中允鱼门吏部梦谷耳山两刑部集木鸡斋观元延祐甲寅乡试石鼓赋卷真迹

延祐甲寅设科始,初场经义主朱氏。
二场古赋兼词章,左榜例殊右膀士。
豫章行省方翘材,主文礼致草庐子。
通微待制亦巨手(吴澄杨刚中为考试官),如骖之靳臭味似。
是时石鼓徙成均,戟门东西甲至癸。
韩公有志事果成,试官出题良有以。
英才入彀廿二人,今之存者八篇尔⑴。
词翰翩翩机杼殊,徐王陈罗吴二李。
谁与殿之以已作,永丰苏生笔踪美。
南宫擢第二人先,可惜盐车困騄駬⑵。
临江录事行谊敦,亲老弃官竟不仕(见欧阳圭斋所撰罗君墓志)。
惜哉志乘多阙遗,姓氏茫昧况爵里⑶。
五百春秋弹指过,风流未沫赖有此。
当年四路两宣慰,十一行省各大比。
太极浑沦天马骧⑷,传钞定贵东南纸。
落落晨星世少传,此卷岿然完可喜。
昔人立言蕲不朽,科举得失何足齿。
祇因古物重摩挲,三代鼎彝伴轩几。
才薄谁能石鼓吟,赋成想见风檐驶。
吾侪真有翰墨缘,抚卷忻然日移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歌描述的是关于一场古代科举考试的事情,具体来说,是关于元延祐甲寅年的乡试石鼓赋卷真迹的观赏。下面我将逐句进行通俗易懂的解析:

1. “延祐甲寅设科始,初场经义主朱氏。”
这句诗描述了科举考试的开始时间和第一场考试的内容。延祐甲寅是考试的时间,第一场主要考察经义,以朱氏为主。

2. “二场古赋兼词章,左榜例殊右膀士。”
第二场考试包括古赋和词章。左榜和右榜则是考试中的两个类别,右榜的人才能出众。

3. “豫章行省方翘材,主文礼致草庐子。”
这里提到豫章行省有杰出的人才,文章写得既有礼仪又富有文采。

4. “通微待制亦巨手,如骖之靳臭味似。”
通微待制也是擅长诗文的大手笔,他们的诗文风格相似。

5. “是时石鼓徙成均,戟门东西甲至癸。”
当时石鼓被移至成均,戟门的东边和西边都是甲第至癸的学子。

6. “韩公有志事果成,试官出题良有以。”
韩公的志向得以实现,考试官出题也有其深意。

7. “英才入彀廿二人,今之存者八篇尔。”
当时有二十二位英才入选,但现在只存八篇作品。

8. “词翰翩翩机杼殊,徐王陈罗吴二李。”
这些作品文采飞扬,与众不同。作者特别提到了徐、王、陈、罗、吴及两位李姓的作家。

9. “谁与殿之以已作,永丰苏生笔踪美。”
谁能在最后以己作压轴?永丰的苏生书法美妙。

10. “南宫擢第二人先,可惜盐车困騄駬。”
有人在南宫考试中取得第二名,但如同被拉去运盐的马车困住了良马,暗示人才被埋没。

11. “临江录事行谊敦,亲老弃官竟不仕。”
临江的录事行为敦厚,因为亲人老去而选择弃官,最终没有再次做官。

12. “惜哉志乘多阙遗,姓氏茫昧况爵里。”
可惜的是,历史记载多有遗漏,姓氏和爵里都不清晰。

13. “五百春秋弹指过,风流未沫赖有此。”
五百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赖有此卷真迹,那些风流才情得以留存。

14. “当年四路两宣慰,十一行省各大比。”
当时四路有两个宣慰,十一个行省都有大型的比试。

15. “太极浑沦天马骧,传钞定贵东南纸。”
考试的内容浑然天成,如天马奔腾。传钞的试卷在东南地区非常珍贵。

16. “落落晨星世少传,此卷岿然完可喜。”
像晨星一样稀少珍贵的作品,这个卷子完整无缺,令人欣喜。

17. “昔人立言蕲不朽,科举得失何足齿。”
古人希望他们的言辞能够流传不朽,科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18. “祇因古物重摩挲,三代鼎彝伴轩几。”
因为古物值得反复欣赏,就像三代时期的鼎彝放在轩案的旁边。

19. “才薄谁能石鼓吟,赋成想见风檐驶。”
我虽然才疏学浅不能作石鼓吟,但想象他们作赋时必定文思敏捷。

20. “吾侪真有翰墨缘,抚卷忻然日移晷。”
我和这些作者真有缘分,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这首诗通过描述这场科举考试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诗歌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通俗易懂且富有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