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心冷漠、世道衰败的无奈与悲叹。
开头四句用自然景象象征社会动荡:狂风掀翻黑色帐幕(象征秩序崩塌),神树上的红花凋零(象征美好事物消亡),太阳神(六龙)躲到西山后,日落之处的河水(濛汜)翻涌着浊浪。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末日般的画面。
中间六句转向社会现实:街市中那些衣着光鲜的年轻人,内心却充满邪念。他们看不到民生疾苦,只会空喊慷慨激昂的口号。诗人尖锐指出:危机其实近在眼前,祸乱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人人都只顾私利,无人愿为他人着想。
最后两句是沉重的叹息:算了吧不必再多说,我除了叹息还能怎样?这种无力感正是乱世中清醒者的共同悲剧。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感。诗人像一位忧心忡忡的长者,看着年轻人沉迷私欲、社会走向崩坏,明明预见了灾难却无力阻止。这种清醒的痛苦,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