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笙

白玉笙,咸通十三年琢成。琢成匠人十指秃,进奉明堂声妙曲。

当时应赐恩泽家,流传至煜煜好奢。高堂日日听吹笙,不知国内非和平。

仁兵万众一旦至,国破苍黄笙堕地。虽然讹缺未苦多,却落人间为宝器。

管长纤纤剥笋束,况值吴姬指如玉。不见排星换掩时,自然天韵来相续。

昔时祸乱曲,今日太平歌。兴亡不系白玉笙,但看君王政若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白玉做的笙(一种乐器)的故事,通过它的命运来反映国家的兴衰。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乐器的诞生
白玉笙是唐朝咸通十三年(872年)一个工匠精心制作的,他辛苦到手指都磨秃了。这个珍贵的乐器被献给皇宫,用来演奏美妙的音乐。这里暗示了统治者的奢侈——他们只顾享受,却看不见百姓的辛苦。

2. 从宫廷到亡国
白玉笙后来被赏赐给一个叫"煜"的贵族(可能影射南唐后主李煜),他天天在高堂上听笙乐,完全不管国家已经危机四伏。结果敌军打来,国破家亡时,笙也摔在地上。这里用乐器的遭遇比喻国家命运:统治者沉迷享乐,必然导致灾难。

3. 乐器的新生
摔坏的白玉笙流落到民间,虽然有点破损,但人们依然视若珍宝。吴地(江南)的女子用纤纤玉指演奏它,乐声依然美妙。这里形成鲜明对比:同样的乐器,在昏君手里是亡国之音,在百姓手里却能奏出太平曲。

4. 诗的核心道理
最后四句是点睛之笔:白玉笙本身没有错,它能奏"祸乱曲"还是"太平歌",完全取决于君王的政治好坏。作者用乐器的遭遇告诉我们: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物件,而在于统治者是否勤政爱民。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一个小物件串联起历史变迁,像看电影一样生动
- 通过对比(宫廷vs民间、祸乱vs太平)产生强烈冲击力
- 最后点出的道理今天依然适用:领导者的决策决定集体命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