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当时八国联军侵华,清朝面临亡国危机。诗人用沉痛的笔触描绘了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
前两句描写逃难的场景:华贵的马车(鱼轩)被迫匆匆赶路,百姓(鹆跦跦指百姓像受惊的鸟)在野外忍气吞声。三四句直接批评朝廷:皇帝出逃还纵容外国侵略者(花门贼指洋人),官员们(竹使符指官员)却拿不出退敌良策。
五六句写国家现状:闭关锁国百年导致落后挨打(锁港),如今半壁江山沦陷,朝廷竟想迁都逃跑。最后两句最感人:借黄鹤楼中(武汉)爱国志士的形象,他们遥望沦陷的京城(长安代指北京),眼泪都哭干了。
全诗像一幅历史画卷,既有逃难场景的特写,又有对误国者的愤怒,更有对爱国者的敬意。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国破山河在"的悲怆,以及普通人面对国难时的无力感,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揪心。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