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㬢侯自楚致讯因寄诸子近艺
江汉纪南国,精灵何皦皦。
百物府其中,云霞以为表。
盛满泄文章,猥大不能少。
易生有私忧,研心及昏晓。
淳意准奇思,循循以自考。
谓予言不谬,避人相追讨。
疑时眦欲张,笑来头屡掉。
其所偕游者,人人领慧早。
共知宝其天,一朴藏馀巧。
爪揽透血痕,孰云兹技小。
片纸涉江来,岁莫新怀抱。
蜡梅破微馨,映之香逾矫。
一读一寻思,字字耐深杳。
百物府其中,云霞以为表。
盛满泄文章,猥大不能少。
易生有私忧,研心及昏晓。
淳意准奇思,循循以自考。
谓予言不谬,避人相追讨。
疑时眦欲张,笑来头屡掉。
其所偕游者,人人领慧早。
共知宝其天,一朴藏馀巧。
爪揽透血痕,孰云兹技小。
片纸涉江来,岁莫新怀抱。
蜡梅破微馨,映之香逾矫。
一读一寻思,字字耐深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易㬢侯的才子从楚地寄来书信和文章,引发作者对才华、学问和友情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用江汉平原的壮美比喻楚地人才辈出。就像云霞装点着富饶的江汉平原,这里的文人墨客也像珍宝般光彩夺目,他们的文章如江河奔涌般丰沛,藏不住满腹才华。
第二部分(中间十二句)生动刻画了易㬢侯这个人物形象。他勤奋钻研到废寝忘食("研心及昏晓"),既有淳朴本心又有奇思妙想。和友人讨论学问时,遇到疑问会瞪大眼睛,听到妙处又频频点头大笑。他的朋友们也都聪慧过人,懂得保持本真("一朴藏馀巧")才是最大的才华。这里"爪揽透血痕"的比喻特别形象,说他们钻研学问就像鹰爪抓猎物般用力到渗血,说明真正的学问都需要下苦功夫。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写收到书信的感动。年末收到跨越江水的信笺,就像闻到破冬而开的蜡梅香气,越品越觉得芬芳持久。每个字都值得反复琢磨("一读一寻思"),透着耐人寻味的深意。
全诗最动人的是两处对比:一是把抽象的才华比喻成具象的江汉云霞、蜡梅香气;二是描写学者们既保持质朴本性("宝其天"),又能刻苦钻研的生动形象。通过日常细节如"笑来头屡掉"的描写,让古代文人的治学场景变得鲜活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