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

石鼓歌者韩与苏,我今捉笔捋虎须。
蚍蜉撼树何为乎,推寻鸟迹閒自娱。
皇颉古愁凝斯须,浮云变化万事徂。
斗宿下天群灵趋,羲娥掩苒焚劫馀。
陈仓之野累累俱,高穹如屋厚土铺。
古物敢侮明神扶,博士西顾空嗟吁。
伟哉馀庆亦一夫,凤翔庙置烦枝梧。
是时十鼓一鼓殊,伪有作者其谁与。
传师向氏何雅儒,殷勤求访鼓不孤。
辟雍保和皆埤污,大观靖康尾毕逋。
东迁北徙凤在笯,王宣抚宅湮榛芜。
虞集矫矫真吾徒,罗列国子森津途。
安顿妥帖星当枢,圣道无害兹无虞。
天作石鼓宣籀书,欧阳虽疑理不诬。
献襄宇文宣所奴,宝玉讵可方珷玞。
呜呼石鼓穷锼镂,流浪岂惮驰与驱。
艰难尽历形模糊,鳞甲刬落中不枯。
人生谁能汝鼓如,时哉不遇生良虚。
我歌石鼓排郁纡,韩苏歌后补所无。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古代石鼓为题材,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人物对石鼓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文物命运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自嘲
诗人说自己像"捋虎须"一样大胆写诗,用"蚍蜉撼树"形容自己力量微小却想解读石鼓文字,纯粹是自娱自乐。这种幽默的开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2. 石鼓的历史沧桑
描写石鼓历经沧桑:从上古仓颉造字的神话时代,到如今天上的星宿(斗宿)都见证了它的变迁。石鼓曾被遗忘在陈仓野外,像被埋没的珍宝,连博学之士都只能叹息。

3. 历代保护者的故事
诗中提到几个关键人物:
- 韦馀庆把石鼓移到凤翔孔庙
- 传师向氏努力搜寻散失的石鼓
- 虞集把石鼓安置在国子监
通过这些故事,展现文物保护的艰难历程。

4. 石鼓的象征意义
诗人把石鼓比作"宣籀书"(周朝的文字),认为它承载着圣贤之道。虽然欧阳修曾质疑其真伪,但诗人坚信它的价值远胜过普通玉石。

5. 借物抒怀
最后诗人感叹:石鼓历经千年磨损("鳞甲刬落")却精神不灭,相比之下人生短暂,若不能像石鼓那样留下价值,活着也是虚度。通过"我歌石鼓"的结尾,表达了自己想为文化传承尽力的心愿。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文物串起历史长河,展现中华文化的延续性
- 通过幽默自嘲化解沉重话题
- 将石鼓拟人化("流浪""艰难"等描写),让冷冰冰的石头有了生命温度
- 最后落脚到人生价值,引发读者思考

就像我们今天看到国宝文物会感慨一样,诗人用通俗的比喻(如"星当枢"把石鼓比作天上北极星),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文物背后的文化分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