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达旦枕上作

夜雨不复止,寒声晓仍酣。
悬知变平陆,天水相溶涵。
今年春雨多,既失麦与蚕。
五种殊未入,此雨宁可堪。
日者诸大将,幕府开潭潭。
连营跨淮楚,仰食江以南。
郡县脱兵火,百城无二三。
何以供厞屦,坐贻有司惭。
是事姑且置,我穷谁共谈。
有茅两三椽,往往如漏篮。
中夜屡起卧,吾寝安得甘。
昼止方稍稍,暮作还毵毵。
了无山鞠穷,何由禦烟岚。
有躬不暇阅,忧心顾如惔。
何当烦雨师,驱车反龙骖。
一饱庶可期,寒饿少已谙。
小人无远虑,口腹空馋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被连绵夜雨困扰的穷苦文人的生活困境,同时反映了战乱年代的社会疾苦。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写雨灾的严重。夜雨下个不停,天亮后依然很大,积水把平地都变成了湖泊。春雨过多已经毁了麦子和蚕桑,现在又下大雨,庄稼更没法种了。这里用"天水相溶涵"形象地写出水天相接的涝灾景象。

第二部分(中间十二句)写战乱带来的民生凋敝。将军们在豪华的军营里享受,军队靠江南供给粮食。经过战火,百座城池剩不下两三座完好的。地方政府连草鞋都供应不起,官员们只能羞愧面对。这里"幕府开潭潭"用叠字讽刺将军府邸的阔气,与百姓苦难形成对比。

第三部分(剩余部分)写诗人自身的窘境。住着漏雨的茅屋("如漏篮"的比喻很生动),夜里反复被漏雨惊醒。白天雨稍停,晚上又下起来("毵毵"形容雨丝细密)。没有山鞠穷(一种药材)来驱寒,身体顾不上照顾,心里却忧心如焚。最后用反语自嘲:普通人只顾眼前温饱,哪会想那么远呢?其实是在讽刺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

全诗通过个人遭遇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苦难,把自然灾害和人为战乱交织在一起,既有"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生活细节,又有"百城无二三"的广阔视野。语言平实却充满力量,特别是"漏篮"这样的比喻,让现代读者也能立刻感受到那种窘迫。最后看似自嘲的结尾,实则包含了对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