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王挥使画牡丹

王君四月方来苏,绿阴满地花已无。台红楼紫不可觅,笔底春风寻老夫。

殷绵滴露看活色,信手貌出西家姝。坐中狂客未解事,欲折不成空纸肤。

去年淮阴七尺雪,冻地似恐花根枯。此图赠君日日赏,一日须倾一百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描绘牡丹的画作,通过对画作及其创作背景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画中牡丹的赞美以及对赠予者的美好祝愿。

1. 开头场景:“王君四月方来苏,绿阴满地花已无”。诗的第一句描述了王君四月来到苏州,此时的苏州已经是满地绿荫,而花儿都已经凋谢,不再有赏花的美景。这里通过“绿阴满地花已无”暗示当前季节不适合赏花,引出下文画中牡丹的珍贵。

2. 画作的魅力:“台红楼紫不可觅,笔底春风寻老夫”。诗中提到画中的红色和紫色的牡丹(“台红楼紫”)难以在现实中找到,只有通过画作才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笔下春风”),这是对画作艺术魅力的一种夸赞。

3. 绘画技巧:“殷绵滴露看活色,信手貌出西家姝”。通过“殷绵滴露”来形容画家挥毫时细腻而生动的描绘,仿佛每一笔都带着生命的气息,使得画中的牡丹如同活生生的美丽女子(“西家姝”)一般,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句诗表达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4. 赠画之意:“坐中狂客未解事,欲折不成空纸肤”。诗句提到,宴会中的宾客不懂得欣赏,想要折取画中的牡丹,但只能徒留空纸相望,无法真正拥有。这里蕴含着对真正艺术价值的珍惜和对精神享受的追求。

5. 赠画意义:“去年淮阴七尺雪,冻地似恐花根枯”。诗人引用去年淮阴的雪景,担心花根在严寒中枯萎,将画作赠予友人,希望友人每天都能欣赏,就像温暖的春天般慰藉友人的心灵,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美好祝愿。

6. 结尾祝愿:“此图赠君日日赏,一日须倾一百壶”。最后一句话直抒胸臆,表示将这幅画送给友人,希望友人每日都能欣赏,又用“一日须倾一百壶”的夸张表达,进一步强调这幅画的价值和意义,表达了对友人精神愉悦和生活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文通过对画家技艺的赞美和对画作价值的阐述,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祝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