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顾问题张萱画明皇击敔按乐图

阿萱五季名画师,尤工粉墨含春姿。君王游荡堕声色,不知声色倾人国。

开元无逸致太平,天宝奢风生五兵。偃月堂近幽蓟远,潜谋不入芙蓉苑。

咸阳行色马嵬尘,萱笔虽工恐未真。四海苍生半鱼肉,归来岂为香囊哭。

一日重开日月光,黄金却铸郭汾阳。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艺术与历史、个人享乐与国家命运的故事。

诗的前半部分聚焦画家张萱和他画的《明皇击敔按乐图》。张萱是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尤其擅长画色彩鲜艳的人物画。诗中说他画的是唐玄宗(明皇)击鼓奏乐的享乐场景。但诗人马上指出问题:君王沉迷声色,却不知道这种享乐会导致国家衰亡。

接着诗人用对比手法展现历史教训:开元年间(玄宗前期)政治清明带来太平盛世,天宝年间(玄宗后期)奢侈享乐却引发战乱。"偃月堂"指权臣李林甫的阴谋,"芙蓉苑"是玄宗享乐的地方,说明阴谋在暗处滋长,而皇帝还在醉生梦死。

诗的后半部分写历史转折:玄宗仓皇逃离长安(咸阳行色),在马嵬坡被迫处死杨贵妃(香囊指代杨贵妃)。诗人质疑:张萱的画虽然精美,但可能没有画出真实的历史。百姓在战乱中受苦(四海苍生半鱼肉),玄宗的眼泪难道只是为了美人而流吗?

最后两句出现转折:当新时代来临(日月光重开),人们纪念的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郭汾阳),用黄金为他铸像,而不是纪念那些享乐场景。这说明历史最终铭记的是救国英雄,而不是短暂的浮华享乐。

全诗通过一幅画,揭示了艺术与现实的差距,批判了统治者沉迷享乐带来的恶果,最终肯定了那些真正为国为民的英雄人物。诗人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形象比喻,让读者深刻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