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善题寺二首·李长者画像

磥砢一居士,娉婷双少年。
对景如无有,著书方浩然。
分身聊示现,谁悟此因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位气质不凡的居士(修行者)和两位俊秀的少年,在宁静的景色中显得超然物外。居士专注于著书立说,内心充满浩然正气。后两句点出哲理——居士看似普通,实则是某种更高境界的化身,但世人难以参透这背后的深意。

核心魅力在于: 1. 对比手法:用"磥砢"(形容居士如山石般沉稳)和"娉婷"(形容少年如柳枝般轻盈)形成鲜明对照,展现不同生命状态的美。

2. 禅意境界:"对景如无有"体现物我两忘的修行境界,著书时"浩然"之气则显示精神世界的充盈。

3. 哲理启示:最后点明我们看到的表象(居士形象)可能只是更高真理的暂时显现,启发人们思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全诗通过日常场景传递深刻禅理,就像用简笔画勾勒出人生真谛: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平凡外表下,需要用心眼才能看见。

孔武仲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