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段深情的离别与思念。前两句"别时桂树秋,相送衡门夜"用简单的秋夜送别场景,交代了分别的时间(秋天桂树飘香时)和地点(简陋的门前),"衡门"指代贫寒的住所,暗示着诗人与朱山人都是淡泊名利之人。
后两句"不见所思来,春水生堂下"笔锋一转,从秋到春,时间跨度中藏着绵长的等待。诗人望着堂前悄然涨起的春水,这个自然景象的细微变化,反衬出内心思念的汹涌——就像春水不知不觉漫上来一样,思念也在不知不觉中淹没了心房。最妙的是"不见所思来"这句,没有直白说"我在想你",而是用"没见到想见的人"来表达,让遗憾和期盼都藏在字句背后,显得含蓄而深刻。
全诗短短二十字,却完成了从秋到春的时间跳跃,用桂树、衡门、春水三个意象,就勾勒出从离别到思念的全过程,展现了古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艺魅力。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