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村院得杖材寄徐容斋

放舟清湘波,系舟湘水曲。
落日红露生,蔽映两岸绿。
衲衣何处僧,揖客看修竹。
攀缘入幽深,松桂荐芬馥。
轻飙振裳衣,馀韵久回复。
亭亭小梅花,却立野人屋。
萧然方出林,碧玉万竿矗。
敢攀箨龙新,请乞老枝蹙。
诗翁澹古思,与汝交不渎。
往登读书堂,清修配佳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悠远的乡村画面,充满了自然之美和文人雅趣。

诗人乘着小船在湘江上漂流,傍晚时分停靠在弯曲的河岸边。夕阳把水面染红,两岸绿树成荫。这时遇见一位僧人,邀请诗人去观赏竹林。他们走进幽深的竹林,闻到松树和桂花的香气。微风吹动衣襟,余香久久不散。

竹林深处有一间茅屋,屋旁挺立着几株小梅树。走出竹林,眼前突然出现一大片碧绿的竹林,像无数根碧玉矗立在那里。诗人想折些新竹笋,又觉得应该尊重老竹的生命。他把这些竹子比作有古雅情怀的诗友,觉得它们和读书堂、菊花一样清雅高洁。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雅生活的向往。诗中"红露"、"碧玉"等色彩对比鲜明,"馀韵久回复"等句子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最后将竹子人格化,表达了诗人追求清雅脱俗的精神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