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自双溪入径山
竹径十馀里,遥遥青未歇。
密叶罥秋衣,晓烟如暮雪。
睇望直岭来,高陂愁步滑。
欲语随行僧,咫尺邈难接。
岭过路逾曲,盘空螺顶折。
俯仰竟无数,犹未度林㩾。
舍杖缘危枝,带断不能结。
但视厓下泉,坠魂轻一叶。
到寺始坦步,松杉古于佛。
非此辛苦行,何由与尘绝。
密叶罥秋衣,晓烟如暮雪。
睇望直岭来,高陂愁步滑。
欲语随行僧,咫尺邈难接。
岭过路逾曲,盘空螺顶折。
俯仰竟无数,犹未度林㩾。
舍杖缘危枝,带断不能结。
但视厓下泉,坠魂轻一叶。
到寺始坦步,松杉古于佛。
非此辛苦行,何由与尘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从双溪出发,徒步前往径山寺的艰辛旅程,展现了自然山林的壮美与行走的艰难,最终抵达寺庙时获得的心灵净化。
开篇用"竹径十余里"直接点出山路漫长,满眼都是望不到头的青色竹林。"密叶挂住秋衣"这个细节生动表现了竹林茂密,连衣服都被枝叶勾住。清晨的山雾像暮雪一样笼罩四周,营造出朦胧神秘的氛围。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了攀爬的困难:陡坡让人步履蹒跚,想和同行的僧人说话却发现距离虽近却难以交流,山路像螺旋一样曲折盘旋。诗人不得不放下手杖抓住危险的树枝,衣带断了都顾不上系,只能盯着崖下的泉水稳住心神,感觉自己轻得像片随时会坠落的树叶。这些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历其境,感受到山路的险峻。
最后到达寺庙时,平坦的道路让人终于能放松脚步。古老的松杉比佛像还要沧桑,暗示着自然比宗教更恒久。结尾点明主旨:正是这样艰辛的旅程,才能让人真正远离尘世喧嚣。全诗通过具体的登山体验,表达了通过身体力行亲近自然来获得精神超脱的哲理。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衣带断了""像树叶般战战兢兢"等鲜活的生活化比喻,让艰险的山路变得可感可知,最终抵达时的宁静也显得格外珍贵。这种将深刻感悟融入日常体验的写法,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