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感遇并杂诗六首 其四
美利在于人,翕张随所如。
上焉有好者,天下将同趣。
宣尼常罕言,防源知在初。
魏罃问利国,孟子亦回车。
沛公田舍夫,萧何刀笔胥。
提剑入咸阳,仅收其图书。
谋生诫止足,制用自可馀。
横流竟莫返,举世无宁居。
上焉有好者,天下将同趣。
宣尼常罕言,防源知在初。
魏罃问利国,孟子亦回车。
沛公田舍夫,萧何刀笔胥。
提剑入咸阳,仅收其图书。
谋生诫止足,制用自可馀。
横流竟莫返,举世无宁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人性对利益的追逐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核心观点是:过度追求利益会导致天下动荡,知足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人性本质(前四句): - 点明人天生趋利,就像橡皮筋一样能伸能缩 - 上位者的喜好会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类似"楚王好细腰"的典故)
2. 历史教训(中间八句): - 用孔子、孟子、刘邦、萧何四个历史案例说明: ① 孔子很少谈利是防微杜渐 ② 孟子见魏王只谈利益就转身离开 ③ 刘邦入咸阳只取书籍(看似傻其实明智) ④ 萧何作为小吏出身却成开国功臣 - 这些例子都在说:不贪眼前利才有大成就
3. 现实批判(最后四句): - 现在的人不懂"够用就好"的道理 - 像洪水泛滥停不下来,搞得全世界都不安宁 - 暗指当时社会物欲横流的乱象
最精彩的是"提剑入咸阳,仅收其图书"这个细节: - 刘邦作为起义军首领,攻破秦朝首都后 - 没抢金银财宝,只要了国家档案和典籍 - 这个反常举动恰恰展现了他的远见
全诗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批判了当时社会追名逐利的风气。诗人认为:从个人到国家,都要懂得"够用就好"的智慧,否则就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最终害人害己。这种思想在今天物质过剩的时代,依然具有警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