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中十首 其四

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
君王不可见,脩竹令人悲。
九月桑叶尽(一作落),寒风鸣树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萧瑟的图景,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的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前两句"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勾勒出黄昏时分的梁园和秋草萋萋的梁山,用"白日暮"和"秋草"两个意象营造出衰败的氛围。梁园是汉代梁孝王的著名园林,这里暗指曾经的繁华盛景。

"君王不可见,脩竹令人悲"转入抒情,说当年的君王已不可见,只留下修长的竹子令人感伤。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这里可能暗示虽然人事已非,但精神品格依然留存。

后两句"九月桑叶尽,寒风鸣树枝"进一步强化秋日的凄凉。桑叶落尽、寒风吹动枯枝的景象,既是对自然季节的写实,也暗喻着繁华过后的寂寥。特别是"鸣"字用得巧妙,让无形的寒风有了声音,更添萧瑟之感。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梁园、秋草、修竹、落叶、寒风等意象的层层叠加,让读者自然感受到诗人对历史变迁、盛衰无常的深沉慨叹。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是古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