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41年中秋节前夜,作者在遵义教堂赏月时有感而发。全诗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了战乱年代的复杂心境。
前两句说贵州山区难得见到月亮,今晚却意外看到明月高悬,透露出欣喜之情。但紧接着笔锋一转,写山城中传来悲凉的军号声(画角),而教堂这个"圣地"却能净化人的心灵,形成强烈对比。
五六句用"龙战"比喻当时惨烈的抗日战争,感叹战争似乎没有尽头;又担心连月亮(蟾辉)可能很快又被乌云遮蔽,暗喻时局动荡。最后两句点题:在这样艰难的世道里,唯有宗教的福音能拯救世人,但面对现实困境,作者也只能与神父(司铎)一起陷入沉思。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明明是在传统团圆佳节赏月,却透过皎洁月光照见战争的阴影,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月亮在这里既是自然美景,又成为折射时代苦难的镜子,最后在宗教中寻求精神慰藉,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