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墓篇为程仲南作
出亦悲,入亦悲。
儿悲不为寒,儿悲不为饥,问之旁人那得知(一解。)。
父一而已,母有前后。
生我者父,夫父即母。
母死不得母葬所,苍苍之天实谁咎(二解。)。
一灯荧荧,父病在床。
顾语七岁儿,他时归母葬故乡。
于何求之询渭阳,于何询之之朐阳(三解。)。
朐阳十万户,一一歌钟起。
问我舅氏家,老成已谢孤子死。
借问旧乡里,呼名半人鬼。
母墓不可得,不得墓兮不可以为子(四解。)。
朝出郭门望,暮出郭门望。
泪痕著树树枯死,芳草为不芳。
谁何白须一老翁,指点抔土沙堤旁。
几年寒食无酒浆,几年野火驱牛羊。
人言此事五十有馀载,今得归母葬故乡(五解。)。
儿寒不愁,儿饥不愁,儿名不欲传万口,儿事不欲传千秋。
愿人寻墓墓即得,吁嗟此意无人识(六解。)。
儿悲不为寒,儿悲不为饥,问之旁人那得知(一解。)。
父一而已,母有前后。
生我者父,夫父即母。
母死不得母葬所,苍苍之天实谁咎(二解。)。
一灯荧荧,父病在床。
顾语七岁儿,他时归母葬故乡。
于何求之询渭阳,于何询之之朐阳(三解。)。
朐阳十万户,一一歌钟起。
问我舅氏家,老成已谢孤子死。
借问旧乡里,呼名半人鬼。
母墓不可得,不得墓兮不可以为子(四解。)。
朝出郭门望,暮出郭门望。
泪痕著树树枯死,芳草为不芳。
谁何白须一老翁,指点抔土沙堤旁。
几年寒食无酒浆,几年野火驱牛羊。
人言此事五十有馀载,今得归母葬故乡(五解。)。
儿寒不愁,儿饥不愁,儿名不欲传万口,儿事不欲传千秋。
愿人寻墓墓即得,吁嗟此意无人识(六解。)。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孩子寻找母亲坟墓的感人故事,通过六个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主人公的悲痛与执着。
第一段写孩子内心深沉的悲伤,这种痛苦不是为温饱发愁,而是旁人无法理解的失去母亲的痛。第二段点明痛苦根源:父亲只有一个,但母亲有生母和继母。生母去世后连埋葬的地方都不知道,这种遗憾让主人公忍不住质问苍天。
第三段回忆父亲临终嘱托:7岁的孩子被父亲嘱咐将来要把母亲遗骨迁回故乡安葬。第四段写主人公寻亲的艰难:到母亲故乡打听,却发现舅舅家已经败落,老辈去世、同辈也多半离世,几乎找不到知情人。
第五段最动人:主人公日复一日在城外寻找,眼泪甚至让树木枯萎。最终一位白发老人指点了母亲简陋的坟地——那只是个土堆,多年无人祭扫,被牛羊践踏。这个坟墓已经存在五十多年,如今终于能完成迁葬心愿。
最后一段升华主题:主人公不追求名利传世,唯一心愿就是找到母亲坟墓尽孝。这种纯粹的情感却无人真正理解,道尽了孝子情怀的孤独与崇高。
全诗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中国传统孝道的深刻内涵,通过具体寻墓细节展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让读者感受到超越时空的亲情力量。最打动人心的,是主人公那种不求回报、不计代价的执着,以及最终完成心愿的慰藉。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