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汉高士梁鸿
时微思介节,道否重幽人。
凤览辉常下,龙潜德始神。
交从异代合,志向屈时伸。
养癖存孤性,含贞保大伦。
独留心迹在,长使道风新。
汉代曾遗俗,梁生本绝尘。
著书高自许,灭灶介难亲。
椎髻闺中友,耕田谷口身。
行歌原有托,名姓或非真。
直欲同园夏,宁惟似井春。
明王生见忌,烈士死相邻。
举世方趋热,千秋只爱贫。
高宗行遁久,旧史展看频。
笑我同为客,如君竟未臣。
弋徒翔远鹊,网不絓祥麟。
越叟空思越,秦人忽去秦。
伤时思往事,望远属良辰。
古道谁能许,遐心未易陈。
缅思千载上,啸咏五湖滨。
谁复能逃世,吾其欲问津。
凤览辉常下,龙潜德始神。
交从异代合,志向屈时伸。
养癖存孤性,含贞保大伦。
独留心迹在,长使道风新。
汉代曾遗俗,梁生本绝尘。
著书高自许,灭灶介难亲。
椎髻闺中友,耕田谷口身。
行歌原有托,名姓或非真。
直欲同园夏,宁惟似井春。
明王生见忌,烈士死相邻。
举世方趋热,千秋只爱贫。
高宗行遁久,旧史展看频。
笑我同为客,如君竟未臣。
弋徒翔远鹊,网不絓祥麟。
越叟空思越,秦人忽去秦。
伤时思往事,望远属良辰。
古道谁能许,遐心未易陈。
缅思千载上,啸咏五湖滨。
谁复能逃世,吾其欲问津。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汉代隐士梁鸿为题材,通过赞美他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乱世中坚守本心之人的敬佩,同时也暗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全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耕田谷口身")用生动的比喻展现梁鸿的隐士形象。说他像凤凰和潜龙一样品德高尚却甘于平凡,宁愿著书种地也不愿迎合权贵,连妻子都梳着朴素的发髻陪他过清贫生活。这些细节突出了他不慕荣利的性格。
第二层("行歌原有托"到"千秋只爱贫")揭示梁鸿选择隐居的原因。表面看他是怪人,实则因清醒地看到:明君也会猜忌贤士,与其像烈士般惨死,不如安于贫穷。这里用"举世趋热"的对比,讽刺世人争名逐利,反衬梁鸿"独爱贫"的可贵。
第三层(最后部分)抒发作者的共鸣。他翻阅史书时,发现自己和梁鸿都是时代的"过客",但梁鸿更彻底地远离了官场。结尾用"越人思越"的典故,表达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而"问津"二字则留下开放思考: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我们究竟该选择怎样的活法?
全诗最动人的是塑造了一个"反内卷"的典范。梁鸿不买房不攀比,带着妻子劳动唱歌,在功名至上的汉代活出了自己的节奏。作者没有简单说教,而是通过"灭灶"(故意弄坏灶具拒绝做官)、"椎髻"(妻子简朴发型)等生活化细节,让这个古代"躺平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古道谁能许"的感叹,至今仍能引发当代人关于生活方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