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明朝方孝孺的故事,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一个书生不懂打仗却硬要出主意,结果把事情搞砸了。
前两句说方孝孺是个读书人(儒生),本来不该插手军事,却非要给皇帝出谋划策(陈筹帝座前)。这里用"何苦"二字,带着无奈和惋惜。
中间四句用具体事例说明他的失误: - 写劝降信(反间书)反而让敌人更团结 - 竖受降旗(受降幡)却耽误了火烧敌船的战机 - 派薛嵓去谈判,对方根本不信(言难信) - 杀武胜激化了矛盾(斗转坚)
最后两句最讽刺:敌人(燕王朱棣)都打过长江了,皇帝还在下诏书说"赦免燕王无罪",简直像在求敌人退兵。这种荒唐做法,把文人误国的悲剧写得淋漓尽致。
全诗像在讲一个"外行指挥内行"的职场故事,用打仗失败的例子告诉我们:专业的事就该交给专业的人做。书生空有热血却不懂实操,最后害人害己。
严遂成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