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文人对自己简陋文具的深情告白,充满乱世中苦中作乐的智慧。
前两句用"竹笔盒"和"芦苇笔"这两个寒酸的文具,勾勒出清贫的书斋生活。但作者却说这些简陋物件"可幽居",甚至自豪地说它们曾装过万卷书的学问——把寒酸文具写出了藏宝箱的贵重感,体现文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傲骨。
后两句突然转到战乱背景:南北渡的烽火连天,文人最珍视的书籍可能都已散失。但作者却对着笔盒笔管祈祷:希望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物件能平安陪伴自己。这种"不求藏书保,只求笔管存"的幽默,把文人面对乱世的无奈与坚韧,化作对文具的温柔叮咛。
全诗妙在把大时代悲剧浓缩成小文具的对话,用自嘲化解悲凉。就像现代人经历灾难时说"只要手机还在就有希望",古人守着几支秃笔也能找到精神寄托。这种在废墟中守护文明火种的情怀,让平凡文具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