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朋友在异乡短暂相聚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艺术的热爱,也有对现实的忧虑。
开头两句用"豪竹哀丝"(指音乐)表达自己面对朋友时的惭愧,因为朋友像谢安一样才华横溢,而自己只是像浮萍一样漂泊无依。这里用"萍蓬"比喻人生漂泊,很形象。
中间四句写得特别生动。"客愁寒食东风柳"是说在寒食节这个本该欢乐的日子,却因为漂泊在外而忧愁,连春风中的柳枝都显得萧瑟。"农占荒年二月桐"则转到对农事的担忧,二月里梧桐树本该发芽,现在却像预示荒年,说明当时可能遇到了旱灾。
接下来两句写朋友间的交往。说朋友的画技高超,能把异乡风景画得栩栩如生;而他们之间的交流都通过诗歌传递,显得很风雅。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说因为干旱,连写诗的兴致都减少了。看着南方火红的云彩,心里充满惆怅。这里"火样红"的云既可能是晚霞,也可能是旱情的象征,一语双关。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忧乐交织"——既有朋友相聚的快乐,又有对家乡农事的忧虑;既有吟诗作画的雅兴,又为旱情所困扰。这种复杂情感通过"音乐-柳树-梧桐-绘画-诗歌-旱云"等一系列意象自然流露,既展现了文人雅趣,又体现了对民生的关切,很有感染力。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