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

青林被重冈,苍石立绝涧。
冥冥松风回,高蔓弱可绾。
驱车鹤岭下,沮洳湿危栈。
微茫烟霞集,披靡杉筠间。
高秋灏气豁,秀色纷属盼。
芸芸澼纩子,涉水恒及骭。
山女行负薪,结发垂两丱。
年丰粳稻足,食狃刍与豢。
呼吏不及门,征租少稽慢。
银坑重茶赋,往往先月办。
缘山八九家,火耕习薅铲。
土屋桑树高,鸡鸣日方晏。
清霜落原菽,夕露沾畦苋。
盱嗟避秦人,历世乃多患。
岂知太平俗,铠甲未尝擐。
永宜旷士怀,乐此谢游宦。
种桃实吾事,荷耒乃不惯。
穷源愁日暮,流水方汕汕。
叹息行险艰,南云送凉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理想山村生活,同时暗含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1. 世外桃源的画卷(前16句)
诗人用生动的画面感带我们走进这个山村:青翠山林覆盖着重叠山冈,苍黑岩石立在深涧边,松涛声回荡,藤蔓缠绕。村民们在雾气缭绕的竹林间劳作,秋高气爽时能看到绚烂山色。这里的生活细节很真实——妇女背着柴火扎着发髻,粮食充足到可以喂养牲畜,官吏很少来催租,人们按时缴纳茶税。八九户人家沿山而居,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土屋旁桑树高大,鸡鸣时太阳已高升。

2.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间8句)
诗人突然插入感慨:那些为躲避秦朝暴政(代指乱世)而隐居的人,历经苦难。但这里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战争,连铠甲都没碰过。这种和平生活正是旷达之士向往的,让人甘心放弃官场生活。这里暗含深意——看似在写桃源,实际在说现实社会充满战乱和压迫。

3. 诗人的矛盾心情(最后6句)
结尾流露诗人的纠结:虽然向往种桃花的隐居生活,但自己其实不习惯扛锄头务农。探寻桃源源头直到日暮,听着潺潺流水,感叹路途艰险,只能望着南飞的凉雁叹息。这说明诗人既向往田园,又无法真正脱离士大夫身份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电影镜头般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看到山村生活
- 通过理想化的田园反衬现实社会的黑暗
- 最后坦诚自己的矛盾,让诗歌更有真实感
- "避秦人"的典故巧妙,既指桃花源典故,又暗讽当时社会

诗人没有简单赞美隐居生活,而是诚实展现了自己"向往却难以真正归隐"的文人典型心态,这种复杂性让诗歌更有深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