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江边出发的宁静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
开头两句用声音和光影营造氛围:隔着山传来吴地的鸡鸣声,江面上的月亮倒影只剩一半,暗示天快亮了。接着用"齧齧"形容潮水轻拍岸边的声音,"霅霅"描写船桨划入芦苇丛的声响,这些拟声词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中间两句突然拉开视野:解开缆绳的小船像在明镜般的水面滑行,眼前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让人不禁想问"这水路到底有多长"。这种从小细节突然切换到宏大视角的手法,制造出强烈的画面冲击力。
结尾笔锋一转,带着温暖的人情味:原来诗人要去的地方并不远,就在句溪的尽头。这种"远行近家"的对比,透露出一种悠闲自在的心境,让整个旅途都变得轻松愉快。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听觉特写(鸡鸣、水声)到视觉全景(江天一线),最后定格在"家的方向"这个温馨终点。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把日常出行写得既有诗意又接地气,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