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九日登高① 其三

难寻幽径陟高岩,漠漠平原斥卤咸。
白露秋深蛟蜃窟,紫澜晴挂海天帆。
疏篱未有凌霜菊,野岸曾无带雨衫。
如此登临谁送酒,不须张盖愧头衔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澎湖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内心孤寂的抒发。

前两句写登高时环境的荒凉:想找一条小路爬上高岩都很难,眼前只有一片平坦而盐碱化的荒原。这里用"漠漠"形容平原的广阔寂寥,"斥卤咸"点明土地贫瘠,暗示生存环境艰苦。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澎湖独特的海岛风光:深秋白露时节,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暗藏蛟龙蜃楼(暗喻危险);晴朗时紫色的海浪与天际的帆影相映成趣。而陆地上却连耐寒的菊花都看不到,岸边也见不到避雨的蓑衣(暗示人烟稀少)。这种海陆景观的对比,突出了澎湖既壮美又荒僻的特点。

最后两句抒发孤独:在这样的地方登高,连个送酒共饮的朋友都没有,戴着官帽("张盖"指官员仪仗)反而觉得惭愧。这里透露出作者身处偏远之地的落寞,以及对官场虚名的反思。

全诗以质朴的语言,将海岛奇特风光与文人孤寂心境完美结合,在写景中暗含对人生境遇的思考。特别是"蛟蜃窟"与"海天帆"的意象组合,既写实又富有想象力,让读者仿佛看到波谲云诡的海天奇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