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酬王明府(世显)(壬寅)

君从汉阳来,饮我宜城酒。
酒尽沙头津吏迎,乘潮直溯钱塘口。
忆别西陵各惘然,东山零雨已三年。
一朝远作瀛壖吏,千里重浮夏口船。
君家兄弟文章在(谓孝廉士乾),夙昔声名遍湖海。
此去题诗孤屿亭,白云青草遥相待。
我欲看山到永嘉,不辞蜡屐向天涯。
谢公正有同舟兴,相与扬帆采石华。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朋友间的离别与相聚,描绘了一段旅程中的情感交流和自然景色。让我们来逐一分析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1. 开头的场景:诗的开头描述了朋友王明府(世显)从汉阳来访,他们一起喝酒,酒喝完后有人迎接,坐船顺流而上到达钱塘江口。这一过程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饮酒乐事。

2. 离别的情感:接下来诗人回忆起分别时的情景,两人各自感慨万千,这三年来,彼此思念。这种时光的流逝和情感的回荡,让人感受到真挚的情感联系。

3. 地方特色:“瀛壖”指的是水上之城,“夏口”是古代渡口名,“永嘉”则是当时的一个地方。这些地名让读者感受到旅程中的地理变换,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即将前往的地方。

4. 兄弟文采:诗人提到王明府的兄弟拥有优秀的文采,这一部分突出了王家的文人气质,展现了家族人才辈出的美好景象。

5. 自然景物:“孤屿亭”“白云青草”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风景,特别是“白云青草”更是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的意象。

6. 谢公与同舟:最后,诗人借用谢公(谢安)的故事,表达了自己也希望像谢公那样与朋友一道扬帆航行的愿望。谢公的故事在古代诗人中颇为流行,这里用谢公来比喻与朋友共游的美好情景,增加了诗的文学性和意境的深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记录了朋友之间的离别与相聚,还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物和历史典故,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历史典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历史感,让人读来倍感亲切与美好。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