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但作者没有直接写刺杀过程,而是用"易水送别"的场景来抒发感慨。
前四句说:荆轲明明知道刺杀几乎必死,却依然慷慨赴死,他的忠烈气节被记在史书上。作者感叹的是荆轲那颗赤诚之心——世人往往只关注事件成败,却忽略了这份纯粹的精神。
后四句把镜头拉到易水河边:如今站在当年送别的桥上,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萧瑟寒风。这里用"易水"和"寒风"营造出悲壮的氛围。最后两句最精彩:易水终有流尽的一天,但荆轲的名字却永远不会消失,说明精神比物质更永恒。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对比:易水会干涸,寒风会停息,但人的精神气节却能穿越时空。作者通过古今对话的方式告诉我们:不要用成败论英雄,真正值得铭记的是那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这种对精神价值的肯定,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