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彦衡子婿游汉赴嘉禾吉期

蜀葵初黄柳飞雪,棹歌声里行人别。
别思空随海上波,客心已醉吴中月。
嘉禾山水盛繁华,才子今游若到家。
金屏射中双栖鸟,红烛争开并蒂花。
问君今年二十几,大颡疏眉有如此。
少君不愧鲍家郎,乐广应期卫公子。
冰玉相亲情更多,泮林官况近如何。
为言白首甘藜藿,岂望青云到薜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女婿林彦衡赴任的温情画面,既有离别的感伤,又饱含对年轻人前程的祝福。全诗用自然景物和生活细节传递情感,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

开篇用"蜀葵黄""柳飞雪"点明初夏时节,划船歌声中送别的场景跃然纸上。"别思随海波""客心醉吴月"两句巧妙将离愁比作海浪般绵长,又把女婿的期待比作醉人的月光,情感细腻。

中间八句集中赞美女婿的才华人品:先以"嘉禾山水"比喻女婿将赴任的富庶之地,用"双栖鸟""并蒂花"暗喻新婚美满;随后直接夸赞女婿二十出头的年纪就"疏眉大颡"(天庭饱满),将他比作历史上有名的贤婿典范(鲍家郎、卫公子),丈人对晚辈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结尾四句转为长辈的贴心叮嘱:先问女婿在官场是否适应("泮林官况"),再用"甘藜藿"(安于粗茶淡饭)和"薜萝"(隐士服饰)两个典故,委婉提醒要踏实做人,不必刻意追求高位。这种既寄予厚望又不忘本分的教诲,展现了传统家庭教育的智慧。

全诗就像一位慈祥长辈的临别赠言:有对自然风物的生动刻画,有对青年才俊的真诚夸赞,更有饱含人生经验的谆谆告诫。通过日常化的比喻(海浪、月光、并蒂花)和历史典故的化用,把送别、期许、劝勉等多重情感融合得浑然天成。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