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阳残杏(原校:一本有寄圣俞字 庆历五年)

镇阳二月春苦寒,东风力弱冰雪顽。
北潭跬步病不到⑴,何暇骑马寻郊原。
雕丘新晴暖已动,砌下流水来潺潺⑵。
但闻檐间鸟语变,不觉桃杏开已阑。
人生一世浪自苦,盛衰桃杏开落间。
西亭昨日偶独到(一作往),犹有一树当南轩。
残芳烂漫看更好,皓若春雪团枝繁。
无风已恐自零落,长条可爱不可攀。
犹堪携酒醉其下,谁肯伴我颓巾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早春的萧瑟景象,通过残存的杏花寄托人生感慨,语言质朴却充满哲理。

前八句用对比手法展现春寒料峭:二月北方依然冰雪顽固,诗人因病连近在咫尺的北潭都去不了,更别说郊游。等天气转暖时,才发现屋檐下的鸟叫声都变了,桃杏花已悄然凋谢。这里"跬步病不到"的细节特别真实,把病中行动不便的懊恼写得生动。

中间四句突然转入哲理思考:人生就像桃杏花般短暂,盛衰转瞬即逝。这种从自然景物联想到人生的写法,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时光易逝。

后八句聚焦于一株残存的杏花:诗人在西亭偶遇这株晚开的杏花,虽然已是"残芳",但满树繁花像春雪般皎洁。没有风都可能随时凋落的长枝条,让人既怜爱又不敢触碰。最后两句尤其动人:诗人想带着酒在花下醉一场,却感叹无人愿陪自己这个不修边幅的人。这种孤独感与前面的人生短暂感形成共鸣,让整首诗在洒脱中带着淡淡哀愁。

全诗妙在把常见的伤春主题写得新颖——不写盛放的花朵而写"残杏",不直接哀叹而用"犹堪携酒"的洒脱姿态面对凋零。雪团般的杏花与诗人"颓巾冠"的形象对比,更显出超脱世俗的文人风骨。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