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夕

秋云翳长空,微雨饯残暑。
新凉入郊墟,中田熟禾黍。
秋虫自知时,入我床下语。
西风几何时,秋意遽如许。
晓色催鸣鸡,孤砧急寒杵。
游子未得归,留滞在江浦。
生理思田园,饥寒念儿女。
持此两鬓霜,世路复焉取。
起视夜何其,江月方欲吐。
便当随孤鸿,云霄肃双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秋夜里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

开篇用"秋云遮天、微雨送走暑气"的意象,迅速将读者带入清凉的秋日氛围。田野里稻谷成熟、秋虫鸣叫的细节,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气息,听到虫鸣声。这里通过"秋虫入床下"的拟人化描写,巧妙暗示时间流逝之快——不知不觉间,西风已带来浓浓秋意。

中段笔锋转向游子处境。清晨鸡鸣、捣衣声阵阵,这些日常声响反而衬托出游子的孤寂。"生理思田园,饥寒念儿女"两句直白有力,道出漂泊者最朴实的牵挂:既担心家中生计,又惦记儿女温饱。双鬓斑白却仍在异乡挣扎的描写,更显人生无奈。

结尾处意境开阔。仰望将出的江月,看着高飞的孤鸿,游子萌生随雁南归的念头。"云霄肃双羽"这个动作描写尤为传神,孤鸿振翅高飞的模样,恰似游子渴望归乡的迫切心情。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秋虫、西风、砧声等具体事物营造秋夜氛围;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想田地、念儿女)展现真实情感;三是结尾孤鸿意象既写景又抒情,把思乡情绪推向高潮。这种将个人愁绪融入自然景物的写法,让普通人的思乡之情显得格外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