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为悼念好友王拱辰而作,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人生感慨。
前四句回忆了两人的交情:从小仰慕王拱辰的才华,成年后才有机会与他共事。这里用"卫幕櫜弓"(军营生活)和"梁筵进牍"(文人雅集)两个场景,展现逝者文武双全的形象,就像汉代才子枚乘、邹阳那样出色。
后四句转入对生命无常的思考:画像虽在却已作古,新坟上草木已染秋色。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诗人说逝者像蝉蜕一样超脱尘世,化作朝霞飞升仙境,但谁能真正理解这种超然的境界呢?这里用"蜩甲"(蝉蜕)比喻生死蜕变,用"浮丘"指代仙人,表达了对生命奥秘的思考。
全诗没有过度悲伤,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意象,将对友人的追忆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平静中见深情的笔调,以及将个人悼念与宇宙永恒相对照的豁达视角。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